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重新审视我国行政再审制度的法律规定/杨临萍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0:53:30  浏览:961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重新审视我国行政再审制度的法律规定

杨临萍


  行政再审制度法律设计上的四个悖论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第六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是否再审。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行政诉讼法主要以此三个条文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审判监督程序,在司法审判实践,其法律制度的设计存在如下悖论:

  (一)诉权的悖论

  诉权是当事人发动诉讼的基本权利。

  诉权是主动的,审判权是被动的,先有诉权,后有审判权,无诉既无审判,也就是不告不理的原则。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规定,有权启动再审程序的主体有三类:一是当事人;二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上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三是上级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这三类主体中,法院和检察院对于再审程序的启动具有“必然性”,因为“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认为需要再审的”可以直接启动,无需征求当事人的同意,而与案件的处理结果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对再审程序的启动,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仅仅是为法院提供审查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否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线索”,最终是否再审由法院决定。这种规定与诉权相悖,与不告不理的诉讼原则相悖,与公正中立的审判权相悖。由此产生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的申诉权与行政诉讼再审之诉的关系问题;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问题;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的关系问题等。正是由于法律制度的设计上有悖诉权理论,未能厘清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从而导致连续不断地申诉事实成为我国审判监督制度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两审终审制的悖论

  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两审终审制。审判监督程序不具有审级性质,它只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进行再审的程序。其性质应为纠错、救济程序,该程序的设计亦必须符合纠错、救济程序的特殊要求,以区别于行政诉讼的一审、二审。行政诉讼法对该特殊的审判监督程序仅以三个条文规定了启动再审程序的主体,而对再审程序的审理与裁判未作专门规定,反而采取了“转致”的方法,即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裁判,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裁判是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上级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裁判是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如此转致,使再审程序的审级由原生效裁判的审级而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在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起,但各级法院院长、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再审程序的启动却无任何时间限制,只要“发现违反法规规定”的,即可启动再审程序。且再审程序无任何次数的限制,检察院可以无次数限制的抗诉,法院可以无次数限制的提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如此往复,终审不终。司法裁判的既判力、公定力、执行力悬置。暂且不论法律制度把具有特定质的规定性的再审程序“转致”为一审或二审程序的内在矛盾,就其现行规定亦足以使两审终审陷入终审不终的悖论之中。

  (三)举证时限的悖论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2000年3月10日起施实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被告不提供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且举证时限为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体现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如果被告不提供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认定为具体行政行为无证据,以示证据失权。但是,被告仅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对其不作为的行为、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以及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则由原告负有举证责任。行政诉讼法以及《若干解释》仅仅对被告的举证时限作出规定,而对原告的举证时限则未予规定,势必意味着原告可以在诉讼的任何阶段随时提出证据,甚至在申诉时也可以无条件的随时提出证据,而无论其在一审、二审程序中是否有故意不提供证据的主观恶意,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被告在其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被告经法院准许可以提供相关的证据,这样就使被告随着原告随时提出证据的不同情况而相应地不断补充相关的证据,使举证时限陷入悖论之中。

  (四)程序正义的悖论

  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规定的“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是指:原裁判认定的事实主要证据不足;原裁判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其它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只要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认为需要再审的,就有权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是否再审;只要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就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只要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就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任何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均应具有既判力、公信力、权威性、最终性,特别是最高法院的判决和裁判更应具有不谬性。在未经法定程序审理的情况下,法院或者检察院何以断然得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结论,特别是“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主要证据不足”的结论;且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法院必然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显然,未经法定程序审理的所谓“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实然性表述,在法理上实行“推定有错”的指导思想;在逻辑上足以使人产生“先定后审”、“倒因为果”的结论;在结果上体现了“重实体轻程序”的一贯思想,陷入程序正义的悖论之中。

  科学建构行政再审制度的八个方面

  鉴于行政再审制度在法律的设计上存在上述悖论,有必要在修改行政诉讼法时注意八个方面:

  (一)启动再审主体问题,再审案件的启动主体应以申诉人为核心。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抗诉应当仅仅局限于国家公益范畴,而不应当代表当事人中的任何一方利益,以公权对抗私权。

  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应当中立、公正,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而不应当主动引起诉讼程序的开始,超职权主义的行使与诉权相悖;与定纷止争的法院功能相悖。惟此,方能畅通申诉人再审之诉的渠道,限制“曲线再审之诉”的渠道;加大再审之诉的力度,严格限制法院、检察院启动再审事由;从制度上遏止公权对抗私权,假公权济私利的根源。

  (二)再审立案标准问题。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检察院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就可以引起再审程序。《若干解释》解释所谓“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有四种情形;一为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主要证据不足;二为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三为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四为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再审程序的定位应为纠错、救济程序,而不能简单地“转致”到一审或二审程序之中。为此,再审的立案标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量:第一、法院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第二、裁判主体违法;第三、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第四、法院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

  (三)再审审查范围问题

  再审审查的是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裁定,应当针对再审申请人不服生效裁判的请求和理由进行审查,对再审申请人未申请的不予审查。《若干解释》关于“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全面审查”的规定,既包括法律审,又包括事实审。而再审审查的范围应当是法律审,只有特殊情形下如法律和事实兼有的混合难题方可进行事实审,一般再审案件的审查应当比一审、二审的审查更加直接、明了,而不应当更加复杂。

  (四)再审申请期限和次数问题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应为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赔偿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在两年内申请再审。再审案件应视案件的不同情况,实行一次审查和两次审查相结合的机制。

  (五)再审管辖问题

  从再审回避原则的要求出发,再审案件的管辖应是生效裁判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因为各类案件的情况不同,我国目前可实行单层和双层管辖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双层管辖机制的案件主要是(1)涉及法院严重违反法定程序,足以影响案件正确裁判的;(2)裁判主体违法的;(3)涉及到诉权保护的;(4)涉及到严重违背证据规则的案件,再审法院可以裁定撤销生效判决或者裁定,发回作出生效判决、裁定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单层管辖机制的案件主要是(1)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案件;(2)再审法院认为不应当受理的案件,在撤销第一审、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的同时,可以径行驳回起诉;(3)其它应由再审法院直接裁判的案件。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对各级法院的终审裁判进行再审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案件实行一次审查制。

  (六)再审改判标准问题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夫妻离婚后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如何确定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夫妻离婚后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如何确定的复函
1991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冀法(民)(1991)43号《关于夫妻离婚后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如何确定的请示报告》收悉。
经研究,我们认为,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一致同意进行人工授精,所生子女应视为夫妻双方的婚生子女,父母子女之间权利义务关系适用《婚姻法》的有关规定。

附: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夫妻离婚后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如何确定的请示 冀法(民)〔1991〕43号
最高人民法院:
我省廊坊市三河县人民法院受理了王××(女,28岁,汉族)诉杨××(男,31岁,汉族)离婚一案,杨××和王××经人介绍于1987年12月登记结婚,婚后一年多未生育,经天津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检查确认男方患无精症,经双方协商,王于1989年2月实行人工受精手术,同年11月生一女杨倩,后因夫妻生活琐事多次发生争吵打架,致使感情恶化,王××于1990年4月诉至法院,要求与杨××离婚,双方同意离婚,但均争养小孩,廊坊市中级法院对人工受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发生意见分歧,请示我院,一种意见认为小孩应判归男方抚养,因男方无生育能力;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小孩应判归女方抚养,因为该小孩与男方没有血缘关系。
我院认为,此案双方争养的小孩杨×,是因男方无生育能力,在双方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人工受精所生,应视为婚生子女,推定确认男方就是孩子的生父,夫妻离婚后,按照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双方都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因而也适用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22条的规定,鉴于本案中杨倩年龄尚小,且一直随其母生活,从有利于子女成长考虑,应判决杨×同女方一起生活为宜,但此类问题法律尚无规定,特请示,请答复。
1991年4月8日


镇江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镇江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镇政办发〔2004〕166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镇江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镇江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镇江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苏办〔2004〕61号)和《中共镇江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镇发〔2004〕63号),组建镇江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为市政府直属正处级特设机构,使用行政编制。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根据市委决定,市国资委成立党委,履行市委规定的职责。

  一、划入的职能

  1.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承担的指导和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改革与国有资产监督等职能。

  2.原市委企业工作委员会承担的领导企业党建工作、管理企业负责人等职能。

  3.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及其他相关处室负责行使的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和统计评价职能。

  4.市劳动局负责行使的市属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政策拟订和工资总额管理职能。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行政措施和管理制度;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二)根据市政府授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国务院发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三)代表市政府向所监管企业派出监事会,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评价考核体系;通过统计、稽核等方式对所监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维护国有出资人的权益。

  (四)通过法定程序对授权管理的企业领导人员和国有产权代表进行任免、委派、考核和奖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制度。

  (五)对所监管国有资产进行预算管理,监缴国有资产产权收益,对资本收益使用进行监督;对国有资产重大投入项目和投资分配提出指导意见,并对投资情况进行跟踪监测。

  (六)依法对辖市区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七)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法规和市政府要求,负责城镇集体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

  (八)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主要职责,市国资委设立7个职能处室(科级建制)。

  (一)办公室

  协助委领导处理机关运转的日常工作;负责委机关文秘、会议、机要、保密、信息、档案、文印、安全工作;负责对外宣传工作;负责党委会和主任办公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工作;负责委机关财务工作;负责老干部管理、外事工作;负责委机关后勤服务工作;负责委机关信息化工作;负责信访工作;负责重要文件和报告的起草工作;负责委机关年度工作目标的编制、分解、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

  (二)发展规划处(挂“政策法规处”的牌子)

  负责国家和省、市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的监督执行工作;负责研究制订本市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相关行政措施和管理制度;负责研究制订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调整的规划,提出政策建议,制订实施方案,指导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实施;负责国有资产监管年度工作目标的编制和落实工作;综合研究国有经济和重点国有企业运行状况;负责重大课题的调研和重大改革项目的方案咨询论证工作;负责审核监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协助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指导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承担委机关的法律事务。

  (三)产权管理处

  负责制订资产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办理市级单位的产权登记及年度检查;承担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及产权纠纷调处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国有资产损失核销工作;负责企业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和备案;审核国有企业资本金变动、股权转让及发债方案;对国有资产进行预算管理,负责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监缴国有资本收益,对国有资本收益的使用进行监督;对国有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履行出资人职责,对投资效益进行跟踪监测,对投资决策进行跟踪评估;会同有关部门管理企业在境外的国有资产;监督、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

  (四)企业改革处

  负责制订企业改革的政策规定;指导所监管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审核所监管企业合并、股份制改造、合资等改制重组方案,对需要国有股东决定的事项提出意见;研究制订大公司大集团的政策措施,做好发展培育工作,指导国有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工作;负责改制企业核销资产的处置、提留资产的监管工作;负责股份有限公司方案组建审核,参与所监管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指导购并重组、股权转让和规范运作,对所监管上市企业的募集资金投向进行指导和监督。

  组织协调所监管企业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和关闭破产、困难企业重组工作,协调解决企业改组中的重大问题;编制并组织实施列入国家计划的政策性国有企业兼并破产计划,组织协调债转股工作;指导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负担、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富余人员分流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

  (五)评价分配处

  负责全市国有资产统计及汇总报表等统计基础管理工作;制订清产核资的政策、制度及办法,组织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国有资本统计信息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外发布统计信息;分析国有资产的结构、分布、资产负债、效益及产权变动等情况;建立国有资产统计监测和国有投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并负责组织实施,对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财务状况、经营信誉、基本素质、盈利能力、支付能力、经营能力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做出公正评价。

  拟订并组织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研究和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并对所监管企业进行监督,提出业绩合同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管理的方法并组织实施;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根据各方面对所监管企业的评价意见,考核其经营业绩;提出重大决策责任追究的意见和措施。

  负责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备案工作;拟订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总体水平进行调控,研究拟订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方式并组织实施。

  (六)干部人事处(挂“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处”的牌子)

  根据有关规定,承担对所监管企业领导人员的考察工作并提出任免建议;考察推荐董事、监事及独立董事人选;负责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和选任方式;拟订向国有控股和参股公司派出国有股权代表的工作方案。

  负责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考核、配备和干部队伍的管理;负责委机关的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干部教育以及机关人员和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档案管理工作。

  根据《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及有关规定,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七)党群工作处

  根据有关规定,负责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工作;负责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工作,指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协调企业的工会、青年、妇女工作;负责企业维护稳定方面的工作;指导企业的统战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

  负责委机关党的建设、党员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群团工作;负责委直属企事业单位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负责统战侨务工作。

  另按有关规定设置监察室(与纪委合署),并配备相应职数。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核定市国资委行政编制30名(含派驻单列的监察编制)。另核行政附属编制4名(含老干部服务人员1名)。

  领导职数:主任1名,副主任4名;正副处长17名,其中正处长7名(正科级),副处长10名(副科级)。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