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莱芜市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协调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8 22:44:23  浏览:961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莱芜市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协调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莱芜市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协调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莱政办发〔2008〕7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高新区管委会,雪野旅游区管委会,市直各企事业单位:
  《莱芜市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协调处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八月十三日



莱芜市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
协调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协调处理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山东省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协调裁决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因实施依法批准的土地征收行为而发生的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的协调、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是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的协调处理机关,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承办依法由市人民政府协调、处理的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案件(以下称市级协调机构)。
  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建立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协调制度,各国土资源分局具体承办依法由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协调的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案件(以下称区级协调机构)。
  第四条 协调和处理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保障争议当事人平等行使权利。
  第五条 征收土地方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依法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予公告,同时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申请举行听证、协调、处理、裁决的权利和期限。
  第六条 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对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有争议的,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日内,向协调机构申请协调。
  第七条 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协调处理期间,不影响征地方案的实施。
  第八条 下列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引起的争议,由市级协调机构协调:
  (一)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依据的适用;
  (二)被征收土地的地类、等级的认定;
  (三)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均耕地面积的认定;
  (四)被征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
  (五)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倍数的确定;
  (六)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的适用。
  因青苗和地上附着物的种类、数量的认定引起的争议,由区级协调机构协调,市级协调机构处理。
  第九条 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的土地补偿费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有争议,申请协调的,由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
  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有争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的,由被安置人员提出;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的,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提出。
  对青苗、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有争议,申请协调的,由其所有权人提出。
  提出争议的组织、单位和个人统称申请人。
第十条 申请人申请协调,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协调申请书;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
  (三)争议标的物的相关权属证明;
(四)对地类的争议,需提供争议土地的现场照片,如现状与实际地类不符,所有权人应出具该地块相关批文;
(五)协调处理机构认为应当提供的其他资料。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证据,并对其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申请人委托代理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
第十一条 协调申请书应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法(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住址及法定代表人的姓名;
(三)申请协调的具体请求事项;
(四)事实、理由和依据。
第十二条 协调机构应当自收到协调申请书之日起5日内对协调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并下达受理通知书或不予受理通知书。
对符合受理条件但申请资料不齐全的,协调机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资料。前款规定期限自资料补正齐全之日起计算。
逾期未通知申请人的,视为受理。 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申请人资格的;
(二)超出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期限申请协调的;
(三)市人民政府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中未告知申请人申请协调期限,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满1年提出协调申请的;
(四)对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及支付方式有异议,申请协调的;
(五)对征地目的、征地程序、征地面积等不属于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的其他事项;
(六)申请人撤回申请后,又以同样理由申请协调的;
(七)经协调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又以同样理由申请协调的;
(八)裁决机关已作出裁决的;
(九)人民法院或者行政复议、信访机关对争议事项已经受理或者已有结果的;
(十)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 市级协调机构自受理协调申请之日起5日内将协调申请书副本发送区级协调机构。
区级协调机构应当在收到协调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协调处理机构提交书面答复和有关证据、依据。
第十五条 协调机构应当对协调申请事项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核实。并自受理协调申请之日起30日内协调完毕。
协调达成一致意见的,制作《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协调书》,经争议双方签字或者盖章后生效。
协调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协调机构下达《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协调结果告知书》,载明协调过程及协调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因,并告知申请人申请处理或裁决的途径和期限。申请人可以自收到告知书之日起15日内,向市级协调机构申请处理或向省级裁决机构申请裁决。 
第十六条 申请人认为承办人员与申请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协调公正的,有权申请承办人员回避。承办人员与协调处理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
协调机构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承办人员的回避,由承办机构负责人决定。
第十七条 申请人无故不参加协调,视为放弃申请。
被申请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协调,视为放弃申辩权利。
前款情形,协调机构应当出具《协调结果告知书》,并送达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申请人有异议可以依法申请裁决或处理。 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协调并下达中止协调决定书:
(一)协调需要以人民法院判决结果或者其他有关机关的决定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办结的;
(二)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形需要中止协调的。
中止情形消除后,恢复协调。中止时间不计入协调期限。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协调并下达终止协调决定书:
(一)受理协调申请后,当事人自行达成协议的;
(二)申请人撤回协调申请的。
第二十条 协调机构协调、处理征地补偿安置标准争议案件应当制作争议协调书、协调(处理)结果告知书、中止协调(处理)决定书、终止协调(处理)书等文书,文书由协调机构负责人签发,并分别加盖“xx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专用章”、 “莱芜市人民政府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处理专用章”。 
第二十一条 协调机构应当将与协调处理事项有关的全部材料立卷归档保存。
第二十二条 协调机构受理协调处理申请,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协调处理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经贸委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

2001.10.25


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

国家经贸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公安部、建设部

1999年以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的通知》精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成品油经营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政出多门、利益驱动、监管不严等原因,成品油市场秩序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区和部门越权擅自批准建设加油站(包括加油点,下同),造成加油站盲目重复建设,市场恶性竞争,不仅扰乱了成品油市场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石油石化行业的改革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现就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建设和经营加油站

(一)对未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的加油站,以及已建成但不符合规划要求、非法占地和违章建设的加油站,一律依法取缔。

(二)对未经省级经贸委批准,正在建设或尚未开工的加油站,一律停止建设。

(三)对存在严重掺杂使假、偷税漏税、缺斤短两、加油机未经质检部门检定以及使用不符合整机防爆要求的加油机等情况的加油站,责令停业整顿。经整顿仍不合格的加油站,取消其成品油经营资格。

(四)对存在上述问题,而拒不执行依法取缔、停止建设、停业整顿等要求的违法违规加油站,要强制拆除,并由省级经贸委通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在本地区的企业。石油集团、石化集团不得收购、参股、联营、租赁违法违规加油站;石油集团、石化集团所属批发企业及以联营、参股等方式重组的批发企业,不得向违法违规的加油站以及整改不合格的加油站销售成品油,违者一律取消其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并由其上级单位追究企业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任。

(五)对有营业执照但未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的加油站,以及上述被取消成品油经营资格的加油站,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办理注销登记;拒不办理的,吊销营业执照。

  二、严格成品油市场准入,进一步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

(一)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规范新建加油站审批程序。自本意见下发之日起,各地区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在外商投资的高速公路新建加油站,按照《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新建加油站,必须报省级经贸委按照本地区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规定的条件严格审批,并凭批准文件到有关部门办理规划、土地、消防、环保等手续;加油站建设完工,经省级经贸委组织验收合格后,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再凭批准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为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加油站改建、扩建,需经省级经贸委批准后方可进行。省级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引导加油站合理布局、有序发展。新建燃气汽车加气站的具体审批办法,由国家经贸委、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任何地区和部门都不得违反上述程序越权擅自批准新建加油站,违者要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成品油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集中批发。全国成品油批发企业布局规划由两大集团制订,报国家经贸委审批。自本意见下发之日起,新设成品油批发企业,一律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报国家经贸委审批。国家经贸委按照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关于清理整顿成品油流通企业和规范成品油流通秩序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经贸贸易[1999]637号)规定的条件和布局规划要求,审核批准并核发《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企业凭批准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三)要严格控制新建和扩建成品油仓储设施,确需建设的,由省级经贸委按照有利于有序竞争、合理布局原则审批,并报国家经贸委备案。

(四)对成品油经营(包括零售、批发、仓储)资格实行动态管理,由核发经营资格证书的部门每年审核一次。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成品油经营企业,要取消其成品油经营资格。被取消成品油经营资格的企业,要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理的,吊销其营业执照。凡违反规定条件和程序批准设立成品油经营企业的,要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五)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订有关成品油市场管理法规,把成品油市场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加强领导、分工负责、狠抓落实

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国发[2001]11号)精神,在全国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全国清理整顿领导小组)的部署下,按照 “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方针,开展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

全国清理整顿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负责检查整顿和规范工作的进展情况,协调整顿和规范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省级清理整顿领导小组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督促有关部门制订本地区整顿和规范的实施方案,提出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加强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违规建设和经营加油站的工作要在2001年12月底前完成。对未按要求取缔、停止建设、停业整顿的违法违规加油站,省级人民政府要依法追究其所在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以及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对触犯刑律的,由有关部门移送司法机关依法从严惩处,典型案例要予以曝光。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在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中要从大局出发,加强协调,力戒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扯皮,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刹住乱批滥建加油站的歪风,使成品油市场秩序得到根本好转,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本地区查处违法违规建设和经营加油站及进一步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情况报国家经贸委。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检查本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向国务院报告。

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告(第116号)

农业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等


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告(第116号)
农业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及中美两国政府签署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有关规定,从即日起,中国允许进口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批准的屠宰加工厂生产的肉类,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须对出口的肉类进
行检验检疫,并出具卫生证书,证明出口肉类是卫生安全的。



2000年3月20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